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人物百科

唐太宗李世民《温泉铭》与历史已久的泡温泉

阅读:(433)     2024-02-14 20:10:50

公元1900年,有人在甘肃敦煌鸣沙山千佛洞,发现了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温泉铭》的拓本孤版。揭示了两千年来华夏民族对温泉泡浴的医疗养生的历史渊源。世界上各地都有泡浴温泉的现象,可又有哪里,哪个人能像李世民这样,以皇帝的身份专著撰文赞誉泡温泉对人类生息的效果。这恐怕也是古今中外的独一人。

唐太宗李世民(599-一649年),从十五,六岁小小年纪跟随父亲山西太原起兵,沐雨冒石,鞍马未下,征战十几年载,二十七岁登基王位。多年已是“忧劳积虑,风疾屡婴,”苦不堪言。每每在骊山泡浴温泉之后会“每濯息于斯泉,不移时而获损。”就会产生那造成身心之损的病得以治愈的良好效果。因此之故,李世民命曾经计设建造了宏伟的唐大明宫的大臣阎立本,来建造温泉胜地,当年叫汤泉宫。这个宫“面山开宇,从旧裁基。”这才有了“泉涌殿而萦池,砌琢流而曲岸,岩虹曜彩,曲曲垂梁,岫山澄轮,低低入牖。”这可真是优雅别致的景象。如此赏心悦目的优美环境,使人“迎调风以荡志,鉴灵泉而肃心。”太宗李世民说的“荡志,”“肃心”正是百求难得的心理疗效。尤其是置身于温泉水中“贵乎炎兰,铄时长波,”那不断涌出的泉水,泡浴其中“不足其热”的荡漾水中之美感。既是“霜风去岁,叠浪不稍其寒。”更难得的是温泉的水质“不以古今变质,不以凉暑而操。”始终不会改变。这样的温泉水“无宵无旦,与日月同流,不盈不虚,将天地而其同,”人们可以在这样的流淌的话水中尽情享乐。太宗李世民告诉人们,温泉水“水济民之沉疴,长决施于无穷。”如若知道经常泡浴温泉,那将会是受益无穷。而且,这“古之不旧,今之不新”的温泉水既可以“蠲疴荡瘵,”又可以“疗俗医民。”李世民提出泡温泉可以改变“民俗”革除“陋习,”这一见地实属熠熠耀眼,意义深远。于是,唐贞观十八年,在骊山角下建成的温水汤前,摆案铺纸,一气呵成,写下了《温泉铭》。遗憾的是,一千多年后,这篇名著才得以面世,为人知晓。

太宗李世民不仅是位英明的皇帝,也是那个时代最高明的哲人。他在《温泉铭》的开篇,就告诉人们“云可以蠲,金浆玉液,可以怡神驻寿,然而举霞雾仰其数难萃。”他对诸如金浆玉液,仙丹神丸,具有怡神驻寿表示怀疑。他认为,那些都仿佛是霞光出来后消散的雾,难以长久“萃”;甚至“萦风驻鸾”般,蜂拥而起去追“访仙踪者”,虽然从无间断过,那就更是无用的。“是以秦皇锐思,不免兹山之尘。”“汉帝穷神,终郁茂陵之草。”李世民指出“故知仙道纡阔”,那是空洞缈茫,则去求取长生不老,成仙了道,都是荒诞空谈。他又指出“孰长龄之可希,”人人都知道长寿之人是稀少的”。倒不如“兹泉近怡性者矣”。多来温泉这里泡泡,可以“怡性、“肃心”“荡志”获得真真正正的健康。现在看来,太宗李世民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如此精辟的人生哲理。

《温泉铭》是唐太宗李世民以行书手写,为骊山温泉的撰文。这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位以行书写碑文的,字迹劲秀挺拨,飞逸洒脱,骨格雄奇。很能代表这位伟大人物的风格。

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现被收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骊山温泉,也是几经更名。相传秦始皇在骊山角下触怒了神女,被唾一脸,后即发疮。始皇求恕,神女在骊山角下点地,泉水涌出,让其用此温泉洗疾,疾愈。此地温泉叫神女泉。有文字记载:唐时在骊山角下建“宫”起“殿”。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建“汤泉宫”,咸享二年改名“温泉宫”,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李隆基再行扩建,改名“华清宫”。可是,现代大史学家、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的题字是“华清池”。于公元1956年,按原唐华清宫的名称进行了扩建,有莲花汤、海棠汤、龙吟榭、曰华门、月华门、九龙池、石舫、飞霞阁、杨妃池、飞虹桥、拱亭、望河亭等,成了极具幽美的园林景观。

读到太宗的《温泉铭》,也使我回忆起,多年来每年有几次去蓝田汤峪泡温泉,除了有“怡情”、“荡志”和“肃心”的愉悦心理感受,也有对此地温泉景物的美观。这里有像《温泉铭》中那些描写的景物,如“林寒尚翠,谷暖见春。年疗屡易,喧凉儿积”,周围的景色“其妙难穷,其神廓靓。”遍地是“落花缬岸,轻台网石。”每当“霞放朝红,烟腾暮碧。”处处是“疏檐岭标,枕殿岩阴。”看那不断流着的温泉水“柱穿流腹,砌裂泉心……。”

《温泉铭》,这样好的一篇文章,它当年的石刻碑已遗失不存。它的拓片也只剩下孤版。现在被收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人类总是收藏最好的东西,也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温泉铭》的结尾,太宗李世民极具深刻的写到“伟哉灵穴,凝温镜澈。”同样他仍不忘深切地告诫人们“人世有终,芳流无竭”!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大拿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