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人物百科

慈禧哪个朝代 一口气看完慈禧的一生!她是清朝的无冕女皇,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

阅读:(597)     2024-02-14 21:10:45

一口气看完慈禧太后长达73年的一生,她是清朝的无冕女皇,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有人说她知人善任,推行洋务,中兴大清,也有人说她贪图享乐,弄权乱政,使得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那真实的慈禧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1835年11月29日,慈禧出生于京师的镶蓝旗家族中。

1851年,清廷颁布选秀女诏书,虚岁18的慈禧被送入后宫,并被咸丰帝赐号兰贵人。

同年,还有一名重要角色与慈禧一并入宫,她就是后来的

太后钮钴禄氏,她入宫后被赐号贞嫔妃。

年芳二八的两名少女此刻还不清楚,二人将成为决定这一超级帝国走向的重要角色。

仅仅半年后,钮钴禄氏就被立为皇后,而慈禧也凭借着能说会道和年轻貌美,颇得咸丰的喜爱,两年后就从兰贵人晋升为懿嫔。

此时的慈禧还是一个温柔、安静的美女,但几年后的一场喜事直接改变了慈禧以及清帝国的走向。

1856年,慈禧生下皇长子载淳,这是咸丰唯一的儿子,慈禧也母凭子贵,再次晋升,被封为贵妃,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皇后钮钴禄氏。

但恰好是这一时间,南方的太平天国运动正浩浩荡荡地席卷半个中国,数千万人被卷入其中,不断有丢城失地的军报传到京城,让咸丰殚心竭虑。

除了太平天国的内乱,西方列强同样对晚清这块肥肉虎视眈眈。

1860年,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咸丰自知无法抵挡,连忙带着后宫嫔妃和皇太子逃亡热河。

之后就发生了火烧圆明园事件,让皇家脸面荡然无存。


身心俱疲的咸丰帝在内外交困之下病重,于1860年病逝,临终前指定自己唯一的儿子,年仅6岁的载淳继位。

为了让权利过渡地更平滑,咸丰不仅指派了八大臣作为顾命大臣,协助年幼的载淳处理朝务,更为了避免大臣专权,咸丰更是授予皇后御赏之印,又授予慈禧同道堂之印。

这种做法实则是对顾命八大臣权利的制约,等同于赋予了皇后和慈禧干涉朝政的权利。

果然在咸丰驾崩、载淳继位成为同治帝后,先帝咸丰的顾虑成真了。

顾命八大臣丝毫不理会皇后和慈禧的权印,他们本就有着不小的权利,丝毫不把年幼的新皇帝放在眼里,在朝堂上肆意咆哮,把时年仅6岁的小皇帝吓得尿了裤子。

慈禧对此越发不满,他想到一条计策,而正是这条计策直接让她成了后来执掌全国的慈禧皇太后。


1862年七月,慈禧不满顾命八大臣对皇权的制约,以一封密信招来了恭亲王奕䜣。

恭亲王奕䜣是咸丰的异母弟,在朝堂中有着不小的地位,但不受咸丰待见,因此被剔除了顾命八大臣的行列。

八月初一,奕䜣抵达热河,慈禧与慈安太后共同接见了他,并密谋从八大臣手中夺权。

三人议定,由奕䜣安抚洋人,再控制京城周边的军队。而慈禧、慈安两人则带着同治帝提前返回京城。

顾命八大臣后知后觉,等再想控制小皇帝时已经被恭亲王奕䜣逮捕。史称辛酉政变。

但辛酉政变无非是将满清的权利从八大臣手中拿了回来,小皇帝根本无力理政,慈安皇太后更是对权利没有兴趣,因此即便是两位皇太后共同垂帘听政,但清朝的大部分权利还是掌握在慈禧手中。

而慈禧也在恭亲王奕䜣的建议下推行洋务运动,不断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到了1864年,清军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南京,困扰咸丰半生的太平天国运动总算宣告结束,清朝在慈禧的实际掌权下居然出现了一段难得的兴盛,史称同治中兴。

但这段兴盛却是帝国的回光返照,固步自封的清廷早就落后于时代,不仅被西方列强远远甩在了身后,还让4亿民众饱受苦难。

1872年,17岁的同治帝得以亲政,而慈安和慈禧二人却在皇后的人选上出现了巨大分歧。

慈安看中的阿鲁特氏深受同治帝的喜爱,而慈禧却看中了富察氏。

1873年,同治帝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并正式亲政。


可从1962年开始,整整12年的时间,清朝的权利都掌握在慈禧手中,即便她退到了幕后,可朝堂上的影响力丝毫不减。

同治帝即便亲政,也无非是在慈禧的帮助甚至是指挥下处理政务。

但这段母慈子孝的情景并未持续太久,仅仅3年后,同治帝就因天花去世,去世时并无子嗣,而清廷的权利又都掌握在慈禧手中,为了方便自己管理,慈禧立年幼的载湉为帝,即是光绪帝。

而慈禧与慈安两位皇太后再次垂帘听政,但大多数政务都由慈禧决定,慈安并不操心。

到了1881年慈安太后病逝后,慈禧更是大权独握。

唯一能制衡慈禧的就是恭亲王奕䜣。

为了彻底掌权,慈禧有意在朝堂上扶植与奕䜣敌对的清流派。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军连战连败,而当时的军机大臣恰好就是奕䜣。此事也成了清流派诋毁奕䜣的重要依据。

1884年,清流派上书朝廷,指责奕䜣贻误战机。慈禧趁机以奕䜣“因循委靡,决难振作”为借口,免去他的一切职务,撤去恩加双俸,家居养疾。

实际上就是罢免和圈禁,并将其余几位与奕䜣同气连枝的军机大臣统统罢免,慈禧就此掌握了清廷绝对的统治权,后世称此事件为甲申易枢。

奕䜣等大臣被罢免后,慈禧以礼亲王世铎等人出任军机大臣等职务,在这套班子的打理下,清军于1885年败法军于镇南关,之后慈禧竟得胜求和,授命李鸿章与法方签订了中法新约。

但到了1887年,慈禧再次面临卷帘归政的问题,时年17岁的光绪开始亲政,慈禧即便不愿,也只能退居幕后,但掌握朝政的大权依旧被慈禧所把持。

而年轻气盛的光绪帝又因后宫选妃的问题与慈禧多次爆发冲突,从1887年开始到1894年,光绪帝都徒有皇帝名号,却无任何实权。


可也正是这一年,一场中日甲午战争改变了这一情况。

当时正值慈禧60大寿,清廷上下都在巴结这位清王朝实际上的统治者,不仅大肆举行清点,更兴建多处景观、龙棚、戏台等。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清廷上下都认为日本不可能获胜,因此在要紧的军需和给养上并未上心,尤其为了慈禧的六十大寿,直接与军费造成了冲突。

有大臣曾建议停止颐和园工程、停办不必要的景点以补充军费,应对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的战争。

可慈禧却非常生气,直言::“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身不欢。”

而随着甲午海战的溃败,洋务派引以为豪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廷不得不避战求和,慈禧则直接委任李鸿章全权处理议和一事,而慈禧也不得不宣布停办大寿庆典。


但也只是停办而已,在大连陷落和旅顺大屠杀的血腥背景下,慈禧在宁寿宫度过了自己的60岁生日。

而甲午海战的失利不仅让辽东半岛、台湾等地割让给了日本,更为了筹措赔款不得不大借外债。

西方列强也从甲午海战中看出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浪潮。

在此背景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人士上书光绪帝,请求推行变法。

1898年,光绪帝正式下诏推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但变法极大程度上触动了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利益,光绪帝与慈禧太后之间注定要爆发一场冲突。


同年的9月18日,康有为联系到袁世凯,希望后者能在帝后冲突中站队光绪帝,率军围攻慈禧。

袁世凯满口答应,转头就去向慈禧告密。

经历过三任皇帝的慈禧当机立断,立即发兵软禁了光绪,并下令捕杀维新派。历时百余天的百日维新宣告失败,这也昭示着清廷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覆灭。

可也正是这场变故,让中国各路精英们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不在于帝制、不在于落后的教育和军事,而是满清王朝的统治。

只有推翻清廷,中华才有可能崛起。

戊戌政变后,中国北方兴起了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刚刚在山东开始“灭洋仇教”的反帝斗争时,慈禧是一意主剿的。但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慈禧太后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


1899年,慈禧三次发布谕旨,要求袁世凯严饬各属,“遇有民教之案,持平办理,不可徒恃兵力”。

意思就是说对义和团运动采取弹压解散为目的,而非暴力镇压,此举也是为了让义和团来对抗西方列强。

但义和团运动终究是损害了西方列强的在华利益,直接引发了八国联军攻打北京。

慈禧带着光绪皇帝出逃,之后又在1901年与西方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已经在事实上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为了拯救千疮百孔的大清王朝,清朝也开启了最后的革新,不仅废除了持续千百年的科举制度,训练新军,进行深度改革,但也为时已晚。不论是慈禧还是光绪,都已是徒有其名,政令一出北京就成了废纸。

1908年,慈禧太后病重,但在死前依然派人毒死了光绪,并指定当时只有三岁的溥仪即位。


1908年11月15日,慈禧病逝,尽享哀荣。而享国270多年的清廷也在慈禧病逝的三年后灭亡。

纵观慈禧的一生,从垂帘听政之初还能在恭亲王奕䜣的辅佐下整治吏治,重用汉臣,拉起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地方武装,另一方面也讨好英美法列强,组织起了洋枪队用来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缓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

而之后的洋务运动也确实发展了军事、民用工业、海军、陆军来加强中央集权,客观上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在此期间外交上也不曾吃亏,但越到后期,慈禧的政令越显得自私,尤其是戊戌变法触动了自己的利益之后直接捕杀维新派,完全断绝了清王朝起死回生的可能。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大拿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