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李严传》,时间是在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主人公是诸葛亮和李严。原文如下:
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籓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春,诸葛亮出兵祁山,李严负责督运粮草及军需物资的运输工作。到了夏秋之际,阴雨连绵,粮草运输不畅,李严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传达后主刘禅的圣旨,让诸葛亮撤军返回汉中。
诸葛亮按照这倒圣旨回到汉中后,李严故作惊讶,对诸葛亮表示:“我军粮草供应充足,丞相为何要撤军?”想以此推卸自己没有将粮草准时运到诸葛亮军中的责任,将过错都转移到诸葛亮身上。此后,李严又上表刘禅说:“丞相的大军是假装撤退,为的是引诱敌军,以便一举将敌军歼灭。”诸葛亮将李严先后所写的亲笔信及奏章拿出来进行对照,很快便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在证据面前,李严理由亏屈,无话可说,只能低头认罪。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李严在证据面前的态度,叫做“辞穷情竭”,意为理由亏屈,无话可说。
在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建兴九年(公元231年)的这一次战果最为辉煌,不仅准备充分,还在战事开始后大败司马懿率领的曹魏大军,可谓形势一片大好。可就在此时,由于大雨连绵,蜀汉大军的粮草供应再度出现危机。面对这一情况,李严不但没有想方设法予以解决,反而伪造刘禅的圣旨让诸葛亮撤军,之后又又上奏后主刘禅,说是诸葛亮撤军是打算诱敌深入。
这一系列行为和举动,不仅不合常理不计后果、也很容易被揭穿。事后诸葛亮查明真相,上奏弹劾,李严最终又因此被罢免了职务,这里面充满了疑问。这一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已经成为蜀汉政权最大的一桩谜案。不过不管真实情况如何,这一政治事件的爆发都反映出蜀汉政权内部的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