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生活常识

百戏之祖是哪一个(昆曲“百戏之祖”的称号从何而来?)

阅读:(472)     2024-05-12 17:05:27

说到昆曲,不得不提到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所著的《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便是《牡丹亭》的灵魂所在,《牡丹亭》讲述超越生死的爱情故事,歌颂浪漫的爱情,本就家喻户晓。

而2004年,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在世界巡演,引起了更多的关注和争议。新版《牡丹亭》保持了昆曲的精髓,利用现代技术,赋予这部传世经典更多的新鲜气息,让这部讲述跨越了生死的爱情故事的传世经典又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

这也让号称“百戏之祖”蕴含古典之美的昆曲艺术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昆曲,号称“百戏之祖”,为何有此一说呢?

一、昆曲之源

昆曲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有鼓、板、曲笛、三弦等伴奏乐器,还搭配优美的舞蹈及武术。 糅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昆曲不仅典雅优美,也婉转细腻,被誉为“百戏之祖”。2001年,昆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昆曲名字来源于其产生之地——昆山市。昆山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多使用吴语,昆曲便是使用吴语进行演唱。在北宋末年,南戏兴起。

元末,南戏传到吴越地区后融合当地民间艺术,形成了昆山腔。后来,昆山腔慢慢传向全国,并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衍生出种类繁多的戏曲流派。昆山腔在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力非凡。在乾隆年间,昆曲发展达到顶峰,并影响了其他地方剧种,比如粤剧、桂剧、越剧、川剧、湘剧等等。

被誉为“国粹”的京剧也和昆曲渊源颇深,曾经受到昆曲的滋养。乾隆时期进京表演有四大班子,其中的四喜班子就以表演昆曲闻名,这些戏班子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最终形成新的艺术形式——京剧。

虽然京剧并非直接脱胎于昆曲,但京剧的表演形式受到昆曲的影响较深。相比其他剧种,京剧不仅唱腔独特好听,身段程式也都十分优美,而这是被昆曲影响的结果。其中,京剧的很多武戏都是直接用的昆曲的套路,所以京剧中保留了大量的昆曲武戏。

在昆曲衰落时流失了大量武戏,反而需要从京剧中拿回。而过去很多京剧艺人学戏,都会学习昆曲来打基础,这样既会使基本功扎实,也有利于京剧表演。一些著名的京剧演员也可以表演昆曲,比如梅兰芳就能够表演昆曲。可以说,昆曲无愧于“百戏之祖”的称号。

二、昆曲的繁荣

昆曲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艺术,真正能够欣赏这种高雅艺术的人并不多,主要是一些官僚士大夫,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昆曲的繁荣依赖于他们的推崇。昆曲在明清时期的发展,与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密切相关。

昆曲诞生于江南水乡,富饶之地。昆山位于江浙一带,正是明清之际中国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带。在宋朝以后,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并繁荣起来。这里的交通十分便利,地处入海口,利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是江南地区重要的政治中心,清代皇帝南巡大多经过此地。这里的官僚商人为了迎接南巡的皇帝,蓄养了许多戏班子,推动了戏曲的繁荣。

江浙一带汇集了许多文人雅士,有非常丰富的文化活动。经过前代的文化积累,戏曲文化异常繁荣,再加上汤显祖等剧作家的贡献,大量的脍炙人口的作品涌现推动了昆曲的传唱度,让昆曲逐渐推广开来。达官贵人十分喜欢昆曲,甚至以蓄养家庭戏班为时尚。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戏班开始职业化,不仅仅受到文人墨客的追捧,也逐渐在普罗大众中传播开来。

对昆曲的传播,影响最大的应当是扬州盐商。扬州盐商是清朝在两淮盐业营运中取得丰厚利润的社会群体。财力雄厚的淮南盐商,不仅积极投身于学术文化活动,以收藏书画等为风雅之事,还推动戏曲的发展。他们会在家中养昆曲戏班子,以迎接南巡的皇帝。作为昆曲诞生地的苏州地区,昆曲表演水平一直比较高,但是扬州地区的昆曲表演水平在扬州盐商的推动下,足以和苏州地区一较高下。

这个现象的出现和扬州盐商为了迎接南巡圣驾所置办的昆曲家班七大内班有关。皇帝南巡并不常有,在平常年份,七大内班会在一些重要节日进行表演,比如皇帝诞辰、太后诞辰等。

七大内班表演阵容非常强大,道具、行头完备,演员身怀绝技。一个昆曲班子至少有三、四十人,最多能达到八十多人,还有配备道具和行头,要养这样的戏班子,需要大量的资金,由此可见,扬州盐商财力雄厚,对昆曲的发展繁荣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雍正皇帝明令禁止官吏蓄养优伶,以整顿吏治,到了乾隆时期,官僚士大夫蓄养家班的现象减少,但蓄养家班的风气从官僚士大夫转移到了商人中。而乾隆出于发展经济的目的,也鼓励商人出资蓄养家班,扬州盐商的七大内班就是商人蓄养家班的顶峰。

在嘉庆以后,扬州盐商经济实力下降,商人家班慢慢瓦解,戏班子为了寻找出路,开始转向职业化,开始从厅堂楼阁转向茶楼戏馆,进行商业演出,面向大众。

三、昆曲衰败

开始职业化的昆曲班子在面向大众之后,是否能够成功转型呢?答案是否定的。在乾隆以后,昆曲走向衰败,逐渐没落,不复往日辉煌。昆曲的衰败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变化有关,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阶层逐渐崛起,统治者文化统治政策促使原本是昆曲忠实拥趸的士大夫阶层转向务实,但是昆曲无法适应这一变化,走向衰败。

从昆曲这一艺术形式看,昆曲的表演内容、形式、文辞、腔调以及其本身舒缓、惆怅的风格并不被这一新崛起的阶层所青睐,满足不了这一新崛起的市民阶层的需要。昆曲所使用的剧本大多为文人士大夫所作,反映上层社会生活,与大众有隔离和距离感,脱离了广大群众。而昆剧创作后继无人,缺乏活力、创造力。

昆曲诞生于南方,传播到北方,风靡一时,但是在辉煌过后,由于南北文化差异,北方观众更喜欢热烈、刺激的音乐,比如秦腔、高腔等。在激烈的竞争中,婉转舒缓的昆曲不得不败下阵来。

四、小结

乾隆以后,昆曲走向衰败,到了20世纪初期,昆曲已经岌岌可危。时至今日,当代丰富的娱乐文化形式更加丰富,节奏缓慢、程序严格、情节陈旧的昆曲艺术丧失了活力,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大都处境艰难,濒临灭绝,昆曲也是如此。

如何进行革新,一直是争议焦点,如果改变较大,则容易失去昆曲特性;变革不够,则无法融入新时代,贴近时代需求。而人才流失让本就岌岌可危的昆曲更加艰难。

白先勇先生制作青春版《牡丹亭》,何尝不是力挽狂澜之举?他所做出的尝试,既保留了昆曲的特性,不失昆曲韵味,又让昆曲更加贴合时代,符合新时代审美需求,让昆曲能继续大放异彩,展现出古典之美,让大众为古典之美所震撼、倾倒。

随着昆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对昆曲的保护中,我们期待号称“百戏之祖”的昆曲能焕发生机。但昆曲想要走出困境,并非一时之功,不能一蹴而就,这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艺术史料》王利器

《乾隆时期扬州盐商与昆曲的发展》郑志良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大拿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