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历史上曾有两个都城。早在魏赵韩三家分晋的时候,相对于韩国和赵国,魏国获得了经济基础较好的河东地区,就是今天的晋西南一带,都城为安邑(今山西夏县北)。在此基础上,魏国可谓继承了晋国的衣钵,并通过率先的变法和吴起等人才的任用,逐渐成为战国中期的霸主。到了魏惠王在位时,魏国将都城从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北)迁到了大梁(今河南开封)。自此之后,魏国一直以大梁作为都城,所以魏国又被称之为“梁国”,比如孟子见梁惠王等。那么,问题来了,战国中期,魏国为什么要迁都到大梁呢?
一
首先,安邑,主要位于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一带。对于安邑来说,地处华北、西北、中原三大地域连接处的山西省西南端,中条山西麓,南接平陆县,北邻闻喜县、垣曲县,西连盐湖区,东隔黄河与河南渑池县相望。在地理位置上,安邑处在河东地区,并且和晋国的核心区域比较接近。与此相对应的是,在战国前期,魏国和韩国、赵国三家分晋后,魏国的疆域主要位于河东地区,所以在安邑定都是比较适合的。特别是在魏文侯、魏武侯这两位君主在位时,魏国因为要和秦国争夺河西之地,在安邑定都也有助于魏国和秦国的交锋。
二
但是,从魏国第二任君主魏武侯开始,魏国逐渐将精力放在中原土地的争夺上。比如在公元前391年,魏国联合韩国、赵国,三晋的大军与楚国在大梁、榆关(河南中牟)一带决战,三晋联军大败楚军后,魏国占据了大梁。而这,为魏国迁都大梁奠定了基础。在从楚国手中夺取大梁后,魏国继续发力中原,又占据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土地。到了369年,魏国第三任君主——魏惠王即位。对于魏惠王来说,继续向黄河中下游地区扩张。与此相对应的是,魏国的都城——安邑(今山西运城夏县一带)因为位置比较靠西,显然不利于魏国在中原地区的争霸。
三
为此,公元前365年(一说为公元前339年),魏惠王将魏国都城从安邑迁都到大梁,大梁就是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对于魏国来说,之所以迁都大梁,原因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都城的变迁,表明了一个国家战略方向的变化。在战国初期,魏国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夺取秦国的河西之地,并继承晋国的核心资源。此时,魏国定都安邑是比较合适。但是,因为西边的秦国难以吞并,自魏武侯开始,魏国的重心逐渐变成中原地区的争霸,尤其是和齐国、楚国之间的较量,促使魏国需要一个靠近中原的都城。如果还是定都安邑,在调集兵力、物资等资源上显然路途遥远了。
四
最后,另一方面,相对于安邑,大梁东接齐鲁,北据燕赵,拥有非常便利的交通,而且,大梁地处平原地区,周边有济水、颖水、丹水、睢水等水道。在古代历史上,大梁是非常适合农业种植的,这是古代都城选址的重要参考因素,比如千年古都长安、洛阳等,都处在或者靠近适合农业生产的平原地区。在此基础上,除了战国时期的魏国,后梁、后晋、辽朝、后汉、后周、宋朝、金朝等朝代相继在此定都,而就魏国之前的都城安邑,则几乎没有朝代定都。此外,和赵国都城邯郸一样,大梁也是战国时期最坚固的都城。比如到了战国末期,秦国大军想要攻灭魏国时,大梁城始终强攻不下,最后引水灌城,三个月城墙才被浸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