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历史知识

三首诗成就了三段姻缘,说说唐朝的宫女们

阅读:(541)     2024-02-09 09:09:38


唐朝拥有庞大的后宫系统,说是后宫佳丽三千,实际三万都不止,据说,唐玄宗时期宫女数量最高曾达到6万之多。当然了这也不能跟隋朝比,《隋书》记载,隋炀帝时期宫女人数有十万之众,这些人都是吃的老杨家大米啊,隋炀帝这个败家老爷们。

宫女的来源大致分为四种,良家采选、因罪罚没入宫、地方进献、特殊征召。这其中良家采选是主要来源,罚没入宫地位最低,干的多是脏活累活。另外两种地位要高一些。

如此庞大数以万计的宫女日常的主要工作就是为皇帝以及后妃们服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从踏进皇宫开始,此生便不会再有机会走出皇宫半步,想要出皇宫只能等到死去,埋在“野狐落”或者“宫人斜”这样的宫女墓地之时。要知道这些人入宫的时候正是十四五岁,情窦初开,青春初现,像花儿一样绽放的年龄,想想真是人间悲剧。正如白居易的诗写的那样:

上阳白发人--白居易

  •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 ......

  •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 ......

  • 上阳人,苦最多。
  •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 ......

也有一些宫女会幸运一些,会获得出宫的机会,不过也要看机缘,被发配到帝王陵寝侍奉先王的,比在宫中还孤苦,孤独寂寞中了此残生。而等到新皇帝继位或者发生大的天灾时,有时候会放出部分宫女回家,至于放不放,放多少,完全看皇帝的心情。唐太宗、唐高宗时放的就比较多,而唐玄宗时候就比较少。《全唐文》有收录唐太宗李世民的《放宫女诏》:朕嗣膺宝历,抚育黔黎,克己厉精。庶几至理。顾省宫掖,其数实多,恐兹幽闭,久离亲族。一时减省,各从罢散。归其戚属,任从婚娶。

其实唐太宗李世民特别有意思,他干了隋炀帝杨广的事,但是怕留下杨广那样的骂名,所以继位后积极进取,拉拢民心,做了不少事,慢慢把自己的名声挽回来了,等晚年开始犯糊涂的时候,能够很快地嘎一声去了另一个世界。但凡他再多活几年,名声都会比现在差好多。

除了这些之外,绝大多数的宫女只能在深宫之中虚度光阴,浪费青春,慢慢变老。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见过皇帝长啥样,宫怨诗就是这么产生的。所谓的共鸣就是,我们这些局外人看了张祜的《何满子》:“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并没有太强烈的感受,而宫女们却是纷纷传抄,含泪传唱。

宫女的文化水平总体比较高,因为宫中会组织他们学习文化知识抑或是唱歌乐器等,以便更好地服务皇家。所以很多宫女是会写诗的,今天我们讲的正是三个宫女通过诗,不但离开了皇宫,还获得了姻缘的故事,这在有唐一代共几十万宫女中,绝对是小概率,凤毛麟角的传奇。

第一个便是著名的红叶传情故事,天宝年间,才子顾况还是小文艺青年的时候,在东都洛阳上阳宫外划船游玩,偶得上阳宫内飘出来的一片树叶,上面有一位宫女写的诗。我估摸这片树叶得足够大,要不然古代那种软毛笔写一首诗二十多个字,怕是地方不够。当然,也可能是我们操心太多了,也许人家写的诗蝇头小楷呢。诗的内容是这样的:“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顾况一个年轻人,一见这种写诗方式顿觉好玩,于是也仿照这个写了一首诗,写完屁颠屁颠的跑上水口,把这片叶子顺水流传进了宫内。该巧不巧的是,宫里那位宫女居然还收到了他的诗,估计这位宫女也闲的够呛,每天就跑到水边发呆了。于是后来两人就玩起了这种类似笔友似的写诗游戏,一玩玩好几年。

按说故事也就到这里了,两人不可能再进一步,宫女出不了宫,顾况也进不了皇宫内院。但是老天爷偏偏开恩,硬是给他们创造了一个机会~安史之乱爆发了,当兵锋直指洛阳城时,整个城内从王公贵族到宦官宫女,呈鸟兽散,全都往外逃命。顾况却逆人流而行,入宫寻找那位宫女。最终带领那位宫女逃出上阳宫并喜结连理,白头到老,你说神奇不神奇。

关于红叶传情还有另外一则故事,发生的时间要比顾况晚,是在唐宣宗时期,唐宣宗人称小太宗,还是比较勤政爱民的,他在位期间曾有放过宫女出宫归乡的记录。

宣宗年间,有个叫卢渥的才子进京赶考,在等待放榜的日子里,有一天他在京城到处溜达,当路过宫墙外的出水口时,发现一片红叶顺水漂流而下,上面似乎还有字迹。看起来自从顾况的故事流传开以后,借助流水往宫外传诗碰运气的人也多了起来。

卢渥叫随从捞起树叶看,上面竟然真的题了一首小诗:“水流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似乎又是一个爱在水边发呆的宫女。不过卢渥并没有像顾况那样,再题一首从上水口放进下去,也可能是卢渥人生地不熟,找不到上水口吧,他把这片红叶小心地收了起来,放到箱子里保存。

再后来,卢渥成功中得进士,恰逢宣宗听从大臣建议,放一部分宫女出宫,就批准卢渥等进士可以从宫女中选一个作为自己的妻妾,卢渥就挑了一个自己看起来顺眼的韩姓女子带走了。

多年以后,这位韩女士整理老公物品的时候偶然发现了那片红叶,不禁惊呼这就是我当年写的啊。卢渥以及当时在场的人都不大相信,她于是拿出纸笔写出这首诗,大伙一对笔迹,分毫不差,这才相信,要说缘分这东西,真是奇妙。这个故事版本比较多,也有说是于佑的,大致内容差不多。

第三件事情的时间要更早一些,发生在唐玄宗早年。武则天在世时,对外战绩十分一般,到了玄宗时期,武力抬头,对外打了不少胜仗。当时皇宫里也掀起了支援前线的热潮,当然了,组织慰问团、文工团什么的去军营演出慰问是肯定不行的,但是宫女大多心灵手巧,女工熟练。所以,宫女们积极组织起来给前线士兵缝制衣物。

有一个前线小兵,拿到衣服后,在衣服内袖发现了一首诗:“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生缘他觉得很稀奇,就告诉了头目,头目又把这事告诉了上面的将军,这事就这么一层层传到了唐玄宗那里,唐玄宗读了这首诗也觉得稀奇,就吩咐调查下是谁写的。结果找遍了后宫也没人敢承认,最后只好发话,只是找到是谁写的,不会怪罪,这才有个宫女战战兢兢的出来承认是自己写的。

唐玄宗很同情她,说你不用等来生缘了,今世我就叫你结缘。于是下令准许她离宫,嫁给那个小兵。

这三个宫女是那个时代的幸运儿,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不过要算起来的话,可能第三个的变数要更大一些。我们知道唐朝的文化普及率还是很低的,很多士兵其实是不识字的泥腿子,可能头一天还在地里插秧,第二天就被征召去前线了。而那个宫女显然文化水平是很不错的,那个士兵是否识字我们不得而知,大概率是不识字。知识水平与三观的差异可能会给他们未来的生活带来挑战,不管怎么说,还是借孟非的那句话:祝他们幸福吧!

那些被放出宫的宫女,其后半生也说不上幸福,因为她们出宫后年纪都已经比较大了,早过了适合婚配的年龄段。有一部分能够回家奉养父母,还有很多无家可归,她们或者选择出家,或者沦为有钱人的“别宅妇”,更有甚者沦入了风尘卖艺为生。不管怎么说,跟宫内的同伴相比,她们还是获得了自由,以后的人生起码有自己的选择权。

宫女这个群体,长久以来是被忽略的群体,人们的目光更多的是放在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身上,没人去关心这些弱女子的生死存亡,也只有一些诗人会偶尔写上一首两首宫怨诗来为她们发声,而这个声音又是那么的弱。如果有人真正有兴趣了解她们的人生,会发现里面全是心酸。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大拿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