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光曲》简介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一篇钢琴奏鸣曲,原名《升C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这首曲子在1801年创作完成,是贝多芬音乐创作上的一个重要作品。
《月光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使用升C小调,是一个慢板,其结构为奏鸣曲式。这个乐章情感激切,满溢着浓郁的悲伤情绪。第二乐章是降D大调,使用了稍快的板,为3/4拍。这个乐章相对第一乐章更加柔和,表达出一种淡淡的忧郁。第三乐章是升C小调,使用了慢板,为2/2拍。这个乐章充满了戏剧性,表达了贝多芬对爱情的复杂情感和痛苦回忆。
《月光曲》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内涵,深受人们喜爱,被誉为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
贝多芬
二、《月光曲》配乐作品
这首曲子成为了电影、电视剧、小说等文艺作品中的常用配乐,进一步提高了其知名度。如:
1.电影《泰坦尼克号》:在电影的结尾,当老年露丝在床上回忆起与杰克的美好时光时,《月光曲》作为背景音乐出现,营造出浪漫、感人的氛围。
2.电视剧《红楼梦》:在剧中,当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感情发展时,采用了《月光曲》作为配乐。
3.小说《琴声》:在小说中,主角之一齐志深深爱着另一主角小于,但是因为误会和命运的安排,两人错过了一段感情。在小说结尾处,《月光曲》作为背景音乐出现,表达了两人错过后的悲伤和遗憾。
三、创作背景故事
关于这首曲子名字的由来,是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后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从而冠以《月光曲》之曲名。
该首曲子真实的来历已无法知晓,它的创作背景,主要有两个故事,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
故事1: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该有多好哇!”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为兄妹俩弹奏月光曲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故事2:1801年,31岁的贝多芬爱上了一个17岁的姑娘。贝多芬的爱情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他追求过很多人,但是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因为他总会是喜欢上那些出身于贵族家庭的女子,而且多数还是已婚的。
还有,贝多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他只要爱上谁了,那个人就一定也会爱他。就比如这个17岁的叫做朱丽叶塔的姑娘,贝多芬对她一见钟情,他给朋友写信说,他爱上了这个姑娘,并且这个姑娘也爱他,当然这是他自己想象的.
所以,他感受到了幸福在等待着他。
贝多芬不善于言辞表达,沉浸这种自我麻醉的状态下,贝多芬决定为这个姑娘写一首曲子,来表达爱慕之情,就是贝多芬的第十四号钢琴套鸣曲
这首乐曲也被叫做《月光奏鸣曲》,但是月光这个标题,并不是贝多芬自己取的。而是德国有个叫做路德维希的诗人,在听了贝多芬的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之后说,这首乐曲让他联想到瑞士的疏森湖,晚上湖面上倒映的较洁的月光
后来出版商发行这首奏鸣曲的乐谱的时候,为了增加销量,就把《月光》作为副标题加了上去
这样一个副标题加上月光的乐章,确实是非常梦幻的,非现实的,所以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从这以后关于《月光奏鸣曲》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各种传说也就开始流传了
但其实这是贝多芬在恋爱中写的,准确的说是贝多芬在单相思的时候写的,因为朱丽叶塔后来拒绝了他,并且朱丽叶塔还刻薄地说,贝多芬看起来总是脏乎乎的,衣服似乎从来就没有整齐过.
又过了几年,贝多芬对他一个叫做特重莎的女学生产生好感,于是他又很即兴地创造了一首钢琴曲送给她,并且在乐谱上写道: 给特蕾莎
他自己当时也没有太当回事,也没留底稿。所以这首乐曲在贝多芬活着的时候也就一次都没有被拿来演出过.
直到贝多芬去世三十年以后,德国有个音乐家叫做诺尔,他打算写一个贝多芬的传记,在去拜访贝多芬的各种学朋友的家庭的时候,在特蕾莎的家里发现了这个贝多芬从来没有出版过的小曲子。
于是几年之后,诺尔就在德国的西南部的城市斯图加特出版了这首曲子的乐谱。但是他把名字给写错了,“献给特蕾莎”被写成了“献给爱丽丝”。
不过我觉得,这个错误也有它的意义。或许爱丽丝这样一个贝多芬根本就不曾认识的,只是有符号意义的名字反而更能作为贝多芬曾经喜欢过的、愿意为她们作曲的那些姑娘们的代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