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历史知识

章华台遗址在哪里 华容县楚章华台遗址述略

阅读:(404)     2024-02-16 06:10:43

关于华容章华台的记载。


别馆离宫纷绮罗,细腰争待楚王过。章华日暖春游尽,云梦天寒夜猎多。

废殿有基人不到,荒台无主鸟空歌。西江烟月长如旧,只有繁华逐逝波。

这是五百多年前,明代著名文学家、明前七子首领人物何景明在华容凭吊楚王离宫章华台遗址时写下的《华容吊楚宫》诗作。

东周春秋晚期,即公元前535年,楚灵王举全楚国之力,花费五六年时间,在云梦泽狩猎区腹地华容,修建了一座离宫别馆——章华台。章华台作为一座行宫,既是楚王在云梦泽打猎的寓居之地,也是楚王纵情声色的娱乐场所。章华台宫殿“高十丈,基广十五丈”,规模宏大、富丽堂皇、雄伟壮观,在我国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被现代专家学者称之为“楚国第一台”“天下第一台”。

章华台即楚王台,又称章华宫、细腰宫。章华台从春秋晚期建成,到战国末期被秦将白起攻郢烧毁,存世时间大约250年。章华台遗址,坐落在华容县章华镇东北郊的清水村三组。目前台面海拔高度约41米,相对高度约12米,台面南北长102.5米,东西宽78.8米,台面面积8073平方米。整个台基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

关于华容章华台,古代文献留有很多记载。《左传·昭公七年》:“楚子成章华之台,愿与诸侯落之。”杜预注“台今在华容城内。”《国语》《史记》有多处关于楚灵王修建章华台的记述。《大明一统志》载:“章华台在华容县治北,相传春秋时楚灵王所筑。”明清《湖广总志》《湖南通志》《岳州府志》和《华容县志》,均有华容县章华台的记载。明万历《华容县志》载:“黄湖之水绕焉,东与赵家湖合,其上隆隆然起,有阜焉,曰章华台。”明代学者周圣楷《章华台考》认为:“今岳州华容县,山水奇丽,登眺清郁,所谓左江而右湖,以临彷徨,其乐忘死,殆非虚语。故杜预注云:在华容城内,此无疑也。”清代学者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章华之台》认为:“杜氏亦以华容释章华,盖即华容为章华矣。”章华台在华容县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

华容县的县名,就是因为建有章华台和容城,人们从这两个名字中各取一字命名为“华容”的。明郭子章《郡县释名》载:“华容县之得名,疑合章华、容城言之也。”清陈芳绩《历史地理沿革表》载:“华容,古云梦地,春秋楚子筑台其间,名曰章华。时置容城,许迁之。县之得名,宜合章华、容城言之也。”县城的名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虽一度名为城关镇,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一直名为章台镇。2015年,经湖南省民政厅批准,县城的名称有了恢复性更改,定名为章华镇。华容县、章华镇与章华台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

最早考古发现并坐实章华台遗址在华容县的人,是宋代的华容县令胡绾。宋乾道年间,胡绾出任华容县知县,带领本地名士张左林等,在县北“考古访迹”,发现了“垣堑犹在”的章华台遗址,并在遗址上增土建亭,取名“楚观亭”,请状元出身、时为荆湖南路安抚使的著名词人张孝祥篆写楚观亭匾额。乾道六年(1170)三月,胡绾撰写了《章华台记》。二十多年后的庆元年间,时任华容县令刘无欲撰写了《章华台碑》。

华容章华台除较为完好地保存了遗址之外,还有很多相关实体证据。一是华容古城。在章华台遗址所在地,还保存着部分古城城垣遗迹。这与杜预所注“台在华容城内”相符。古时的华容城系“筑土为城”,在章华台遗址的西边,一条长达600多米的南北走向古城垣依然存在,海拔高度约40米。东边也有一条相应的城垣,在20世纪80年代修建县黄麻纺织厂时将城垣高度降为约33.5米。南边的城垣是原生高阜,系隋以前华容县治所在地。北边的城垣,是小山丘。古时的华容城,有一个非常特别之处,就是引水入城。城外有水,城内也有水。城内之水在章华台的东、南、西三面环绕。古城的东南角,有一条40多米宽的水道,与城外的水域连通。二是章华台的石头。章华台原来铺装了石头,又称“石城”或“石头城”。这种石头,是从百里之外的乌龙岩古采石场通过水路运来的。在石首市桃花山镇,有一条人工开凿的、为章华台运送石头的水道,人们至今称其为章华港。《楚辞》中有“平明发兮苍梧,夕投宿兮石城”,“石城”即指章华台。这种条块状石头,现在还大量存在,散落在周边农户家里,做了民房基石、阶石或相关用途。三是丰家山东周楚墓。1991年,华容县在修建220千伏变电站时,在县城以西5公里的丰家山发现并发掘了一个楚墓群,共13座楚墓,其形制规格与湖北江陵雨台山的楚墓相同,还出土了鼎、漆耳杯、铜剑、铁剑等文物27件,可以推断为章华台管理人员或楚华容县官员的墓葬群。四是宫娥湖。在治河渡镇上高村,原有宫娥湖,相传系章华台宫殿里的宫娥,在一次乘船出行时,不慎落水身亡而得名。明代万历年间,著名文学家汤显祖来华容走访友人孙羽侯,时任华容县知县王绪作陪。汤显祖口占一诗赠王绪:“院院花开春可怜,宫娥湖上看新田,即今云梦才干土,不要儿家水面钱。”五是兵坞室。章华台以西约五公里的万庾镇兔湖垸村原新生村境内,有地名兵坞室,相传为章华台驻扎水兵、造兵船的地方。六是烽火台。华容人称其为“烟墩”,系楚国的战争警报系统。有敌来犯,即“夜间举火,白天放烟”。华容县还存有很多古时的烟墩遗迹。七是望兵岭。在章华台东北约十公里的排山村境内,有地名“望兵岭”,即古时的瞭望哨所。八是楚营铺。在章华台以东20多公里的墨山铺附近,有地名“楚营铺”,楚国驻扎军队的地方。九是楚王山。在章华台以南约25公里的禹山镇冠军村境内,有楚王田猎的临时驻点楚王山。

自宋县令胡绾认定章华台遗址在华容之后,“章华”一词成了华容县的代名词。明代状元黎淳、进士董廷圭等一干文友确定的“华容十景”中,有“章台古迹”。明嘉靖《湖广图经志书》所载“岳阳八景”中,有“章台夜月”。华容县的诸多姓氏族谱,均冠以“章华”之名。西汉末年自襄阳迁入华容的南郡胡氏,其族谱序言中说到迁入华容的原因:“以直公(胡刚)弃官遁隐,道经华容,喜章华之胜,遂家焉”;胡氏第十一世东晋人胡渊死后“葬章华台观嘴”。华容东山桥头李氏2006年出土一方宋宝佑年间的墓志铭,铭文载“有宋李公伯高十宣义,岳阳人也,派出昌江,止于章华”等语。宋代迁入华容的天井垅支王氏,其族谱记载:“第一世伯益公,工部尚书,自宋以来,于巴陵建业,寿七十三,御葬华容竹洞口章华台。”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妹夫罗尚德自江西安福迁居华容南山,其后裔纂修的《南山罗氏族谱》自称为“章华罗氏”。元朝至正年间由江西丰城迁入华容的清河张氏,定名为“章华台张氏”。元至正年间迁入华容的百官堂李氏,其族谱称“自石首八仙洞迁居章华台”。明永乐年间由江西安福前溪迁入华容的刘氏,民国三年刘翼成纂修的族谱被冠名为《章华前溪刘氏族谱》。华容砖桥叙伦堂《刘氏族谱》,也载有“刘先自小禄公由唐代徙章华、卜四都”的内容。还有“转莅湖南,落业章华”的华容丁氏,华容章华台贺氏和章华台陶氏等。

华容章华台,还与中国历史上两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有关。一位是范蠡。范蠡是楚国宛三户人,在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复仇之后,功成身退,离开越国,在齐鲁一带发家致富。范蠡本可在齐鲁安度晚年,但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迫使范蠡不得不散尽家财,身怀重宝重返楚国,来到建有楚王行宫章华台的华容。他的第二个儿子在楚国犯了死罪,被关进大牢。范蠡派自己的大儿子用牛车载着重金前往楚国郢都实施营救,自己则乘船来到华容。因为楚王经常来华容云梦泽打猎,就住在章华台,范蠡希望在章华台找到晋见楚王的机会,准备当面求情救出二儿子。不料大儿子在郢都的营救行动出了差错,二儿子还是被楚王杀了。于是,范蠡只得在华容洞庭湖终老余生,最后死在华容,葬在华容。华容自古即有范蠡墓,2014年,华容县还发现了一块“范蠡墓”的碑石。

第二位著名人物是屈原。屈原被流放最初到达的地方,就是南郢之邑、建有章华台的华容。屈原在被流放之前,曾随楚怀王来云梦泽打猎,亲历过“与王趋梦兮课后先,君王亲发兮殚青兕”的场景,留宿过章华台。至楚顷襄王时被再次流放,遂“驰余车兮玄石,步余马兮洞庭”“至南巢而壹息”,长期居留于华容章华台。屈原《离骚》等很多《楚辞》篇章,就是在华容章华台写作完成的。屈原在流放期间,尽管还到过溆浦、涔阳、澧浦,最后居于巴陵、汨罗,但居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华容章华台。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继而烧毁章华台,已经绝望的屈原,在汨罗江投江自尽。

在华容,由于一直完好地保留着章华台遗址,所以,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来到华容登览游历章华台遗址后,留下了很多吟咏章华台的诗歌。如唐朝诗人李群玉、胡曾,宋代文人李纲、张栻,明代文人黎淳、董廷圭、何景明、曾可前、孙宜、胥焯、田九龄,清代文人严首升、张召华、孙枝、王祚崶等等,现存吟咏章华台的诗歌多达五十余首。明代巴陵县文人胥焯的《章华台怀古》诗写道“亡国多因色,荒台旧有宫”。明代著名诗人孙宜的《七律·章华台》诗写道“故国已为今代邑,古丘曾是楚王宫”。

近些年,省市县文物考古部门对章华台遗址有过几次试掘和发掘,在古台遗址上发现了夯土层,发现了大量自殷商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生活灰坑和器物陶片。陶片多系豆、鬲、罐、盘的残片,陶片纹饰有弦纹、绳纹、压印纹、附加堆纹等。陶片质地主要有红陶、灰陶、夹砂陶。章华台遗址是楚文化中的瑰宝,现已被列为华容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大拿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