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生活常识

杨陵区属于哪个市(从小镇杨陵到中国杨陵)

阅读:(100)     2024-10-05 11:00:13



“面白薄筋光,汤汪蒜辣香,汤面分盆装,越嚼越觉香!”


一碗杨凌蘸水面下肚,满足了寒冷雪夜里饥肠辘辘的胃。而这碗看似普通的蘸水面,所涉及的小麦、菜油、香醋、秦椒、韭菜、蒜苗等多种食材,可以说都与杨凌有关。


世人皆知,杨凌是闻名遐迩的农科城,八百里秦川沃野,种出的小麦颗粒饱满,磨出来的面粉麦香四溢,扯出来的面条光滑筋道。


而更多人不知道的是,从小镇杨陵到中国杨凌,这个为农而生的地方,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改变。


小镇杨陵

中国农科圣地


杨陵,由于隋文帝泰陵在此而得名。地处关中平原腹地,东以漆水河与武功县为界,南以渭河与周至县相望,北以湋水河与扶风县毗邻,西与扶风县接壤。东距西安82公里,西距宝鸡86公里。全区总面积132.5685平方公里。



只是,杨陵虽早早得名,但仅仅是地名,其地域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扶风县和武功县的管辖之下。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武功县置杨陵镇,“杨陵”首次作为正式行政区域出现在历史中。


解放后,扶风、武功两县也先后治理杨陵,也称为杨陵镇。80年代以前,杨陵为武功县的一个“公社”,当时杨陵的火车站上还写着“武功”,80年代以后,杨陵改为咸阳市杨陵区。


如果你仅仅从区域规模、人口面积来看,曾经的杨陵更像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关中小镇。


然而,当我们翻看中国农业历史这本厚重的大书时,杨陵的存在不可忽视。


早在四千多年前,我国第一位农官后稷在杨陵“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自商以来祀之若神。杨陵自然奠定了自己中国农业文明发祥地的地位。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而作为中华农耕文明传承地,即使抛开历史中的功绩,如今的杨凌示范区迄今仍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大作用,堪称“中国农科圣地”。


而这份荣誉,要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成立说起。


1934年,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与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在杨陵建立了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即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也是西北高等农林教育之始。


1936年建成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三号教学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杨陵的建设和发展,在西北农学院的基础上,先后在杨陵建立和分化出多个农林水科教单位,到20世纪80年代,杨陵已经拥有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科院西北植物研究所及陕西省农业学校、陕西省林业学校、陕西省水利学校等十大科教单位。


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沧桑,经过杨陵各个科教单位的农学、园艺、畜牧等30多个学科的高级农业科教人员的艰苦奋斗、改革创新,使杨陵成为全国农林科教单位、科教人才和成果最富集的地方。


这也为杨凌示范区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及其实施方案的批复》,此举同意批复设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正是这次批复,将杨凌纳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序列,包括一系列支持政策、省部共建等机制都在彼时确立。


中共陕西党委研究室为媒体提供的一份文件中,时任总理与一名副总理以及十几名部委领导专题讨论杨凌,国务院办公厅秘三局一名副局长后来回忆:“为一个地区的发展问题,这么多领导多次开会研究,在国务院历史上,绝无仅有 。”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成立,同时也让杨陵有了另一个名字。


1997年3月,经省政府会议研究,决定将“杨陵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名称中的“陵”字更改为“凌”字,赋予示范区名称”壮志凌云”、“奋发腾飞”之意。


与此同时,原杨陵区并未改名,并划归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辖。


随着25年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高速发展,人们印象中的“杨陵”也早已与“杨凌”画上等号。


当然,无论是杨陵还是杨凌,早已从一座普通的关中小镇,成长为颇具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农科新城,在中国农业版图上绘出精美的“绿色”画卷,也在谱写农业发展新篇章的路上让“杨凌科技”花开旱地农田。




来自杨凌的种子

创造了中国农业的奇迹


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更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农业作为国家发展之根本,事关粮食安全,总得需要一个地方率先承担起这一重任。


这个地方就是杨凌。


杨凌示范区成立两年后,到1999年,由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数十年来持续贯彻着“区校融合”战略,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科研人员,他们胸怀社稷,默默耕耘,攻克了无数项旱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


他们将科技的种子撒满了祖国大地,用实践告诉人们,农业不只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数以千万的务农人,成为“杨凌技术”的直接受益者。



回看这一路走来,杨凌被世界重新认识,还要从西农大成功克隆养育我国首只克隆羊说起。


2000年,6月22日,由西农大张涌院士培育的克隆羊“阳阳”诞生,相比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莉”(6岁半时因病死亡),阳阳健康的存活了16年。


阳阳从一出生便备受瞩目,彼时,基本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人慕名而来排队几个小时看它,一天要接待几十个旅游团,它应该算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羊了。


2001年,阳阳又成功诞生了一对龙凤胎——"欢欢"和"庆庆",其父亲系世界首批胚胎克隆安哥拉山羊,证明体细胞克隆羊、胚胎克隆羊与普通羊一样具有自然生殖繁衍的功能,这在世界尚属首例。



克隆羊的成功,杨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农业科研技术的发展。


而随着一代又一代农业科技力量的持续投入,杨凌聚集了农林水等70多个学科、7000多名农业科教人员,围绕与大众息息相关的粮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油瓶子、肉案子,不断创造着中国农业的奇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玉米育种基地,大片玉米育种材料即将成熟


每年10月下旬,宝鸡眉县、渭南澄城一箱箱猕猴桃、苹果发往全国各地;凤翔彪角镇、大荔县许庄镇,种植大户正组织工人紧张地播种小麦;在延安市宝塔区、榆林绥德县,红薯破土而出成为农户致富的“金蛋蛋”……


秋收农忙的场景布满三秦大地,在这份沉甸甸的收获背后,来自杨凌农业科技工作者发挥着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粮安天下,良种先行,在现代农业发展语境中,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


数十年来,来自杨凌的一粒种,耕种出万担田间粮。


西农大作为最为坚实的科技力量,学校培育的品种主导了黄淮麦区的4次更新换代,推动了陕西小麦品种的6次更新换代。



20世纪50年代,赵洪璋院士选育的“碧蚂1号”,让我国小麦亩产从80公斤提升到200公斤,被赞誉为“一个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


80年代,李振声院士培育的“小偃6号”使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走在世界领先行列;上世纪90年代,宁锟研究员选育的“陕农7859”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作为国内唯一参与国际小麦基因组测序联盟单位,完成了世界首个六倍体小麦基因组图谱,被学界称为征服了小麦遗传密码的“珠穆朗玛峰”。



小麦育种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今年7月,国际顶级期刊《细胞》刊发西农大团队历经18年的研究成果——发现了小麦中协助条锈菌感染的“真凶”感病基因。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头号重大生物灾害,被称为“小麦癌症”,作为一种跨区域的重大经济病害,它影响到从西北到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等我国最大的小麦产区黄淮海麦区。


如果防控不到位,会造成小麦产量的巨大损失。1950年条锈病大流行时,导致60亿公斤的小麦产量损失,彼时相当于国家小麦减产近一半。


西农大此次的发现,通过敲除感病基因,使得小麦不易遭受条锈菌的侵染,打破了目前小麦主要利用抗病基因育种的传统思路。



不单单是小麦育种,翻开杨凌推广基地分布图,不难发现,从三秦大地到西部边陲,从戈壁沙漠到青藏高原,处处播种着来自杨凌的农业科技含量和“杨凌力量”成果。


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油菜品种“陕油8号”、打出名号的陕西苹果、陕南漫山遍野的茶园、关中陕北遍地的杂粮作物、宁夏大地茁壮生长的中药材……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土地条件,“杨凌技术”不光因地制宜的为它们带去适宜的农作物品种,更为条件恶劣的山区开辟出一片生机。


洛川苹果种植地



黄土高原因生态环境脆弱、土壤侵蚀严重而闻名于世。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批批来自杨凌的科技专家在黄土高原的长武、安塞、米脂、神木等地扎根,研究水土流失发生机理。


率先提出国土整治28字方略,构建的土壤侵蚀调控技术体系,攻克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这一世界难题,助推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


一改过去黄土高原下一场大雨脱一层皮,发一回山水满沟泥的状况。


延安安塞区,郁郁葱葱的植被覆盖山梁



如今,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到了63%,年入黄泥沙量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16亿吨降至2亿吨左右。


黄土坡披上绿装,老百姓不仅挥别了“黄色哀愁”,更享受着农作物丰收带来的满足感。


以延安吴起南沟村为例,昔日的南沟,春种一面坡,夏收一袋粮。今日的南沟,树上能摘果,树下可赏花。



南沟村位于黄土高原沟壑丘陵区,属于全国苹果最佳优生区,苹果产业成为脱贫摘帽的首选产业,2016年,南沟村栽上了矮化苹果。


但春夏两季干旱缺水和土壤贫瘠成为阻碍果业高产的锢桎,西农大就此针对性提出的以滴灌等高效节水为主要形式的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技术,有效解决了问题。


同时,为筛选出适宜陕北山地果园行间套种的3个强冬性油菜品种。



南沟村果园套种油菜3年后,土壤有机碳平均增加26%,果园产量平均提高8%,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升19%,实现了以地养地、秋雨春用和山地果园产能提升。


2019年,400亩山地矮化果园第一年挂果,平均每亩产量近1400斤;2022年亩产量达到3000斤以上,油菜花海观光旅游也为这里带来了800多万元收入。



南沟村的苹果是陕西苹果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陕北黄土高原到秦岭北麓,再到渭北旱塬,西农大助推陕西苹果版图北扩约200公里,成为全球集中连片种植规模最大的区域,黄土高原成为全球公认的优质苹果产区。


跟随中国科技发展的脚步,优良的品质让陕西苹果从去年开始开启了太空之旅,打破了中国航天员只能吃冻干水果的历史。


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飞船成功发射,陕西苹果已经第五次登上太空。



陕北黄土高原上苹果树上果子缀满枝头,陕南高山茶园里,漫山的茶树错落有致,来自杨凌的种茶技术,让茶叶成为陕南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1961年,从西北农学院大学毕业的学子张淑珍,就被派往商南县。彼时的商南县,到处都是荒山,看到如此场景的张淑珍暗下目标要让荒山绿起来。


先后尝试引种桉树、油茶、桑蚕树,由于土壤贫瘠,成活率非常低,张淑珍改变思路,尝试利用南北交界的特殊气候种植茶树。



经过反复试种,茶树种植有了成果,经手工炒制得茶叶3斤8两,那是商南县第一次产茶成功。


从20多岁来到商南县,60多年来,如今已85岁的耄耋老人,从“茶姑娘”变成了“茶奶奶”。


她的努力也没有白费,将中国的茶树由南向北推进了300多公里,“南茶北移”在北纬33°也算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如今,全县茶园面积达到25.5万亩,年产茶叶8000吨,产值达12亿元,群众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多年以来,杨凌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把先进的农业技术送到了广大农民的家门口,为现代农业发展输送着技术、人才。


据统计,西农大毕业就业学生中74%服务涉农行业,43%扎根西部干事创业,为乡村振兴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


杨凌的农民也不简单,个个都是农业科技的“使者”。


为更好地推广农业技术,杨凌建立了职业农民培训体系,面向全国培训职业农民和“三农”干部50万人次,成为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土专家。


陕西省高级职业农民王艳,她培育出的火龙果种苗和配套技术推广到四川、江苏、青海、新疆等地;职业农民马新世研制的拥有国家专利的“有机营养枕”近年来在全国数十万亩土地上应用……



杨凌的农技培训朋友圈还在不断扩大。


每年举办的农高会,成为杨凌乃至全国示范推广农业高新科技的广阔舞台。


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和综合保税区的落地,杨凌旱作农业技术援外培训覆盖110多个国家,越来越多蕴含“杨凌基因”的先进农业技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这连串的成果背后,是一种模式、符号、声音、高质和高效。


现在,杨凌不仅仅是一个地名,而且成为中国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指路灯塔”和“参考样板”,并剑指打造世界知名“农业硅谷”,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杨凌,用25年时间创造了中国农业奇迹。


杨凌也留住西农大未来农业研究院,项目选址在杨凌城市创新发展轴北段。


北纬34°16′56″,东经108°4′27″。杨凌,中国的农科城岿然屹立。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大拿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