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分享了家庭社会的结构:家庭成员-家庭-社会,以及产业社会的结构:企业成员-企业-社会。过去在家庭社会,为了人们的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家庭就被一系列的伦理与规范,制度化为一个共同体。我们所熟知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入则孝出则悌等等就是这个制度化的一部分。我国古代的先贤以及统治者,洞悉家庭的性质,懂得稳定家庭才能稳定社会(统治),然后通过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等来约束和教化百姓,让家庭这个共同体变为国人理所当然的共识,并作为文化传承下来。
家庭共同体是共识
马上过年了很多年轻的朋友会被催婚,结了婚的就会催生孩子。大家想过没有,什么力量让身边的亲戚朋友形成这样,高度一致的统一行动呢?当然不是八卦之心,而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文化基因,其根源在于希望家庭共同体延绵不断的思想。同时过去的家庭社会中,还赋予了家庭更多的社会责任与功能,包括经济功能、教育功能、政治功能、道德评价、乃至安防等等,让家庭真正成为一个利益与共,事业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以支撑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
共同体的内涵
随着家庭经济的动摇和瓦解,家庭承担的很多社会责任和功能,被转移到了工商企业或各类机构之中,并由此形成了现代产业社会。家庭作为一种共同体的存在形态,随着责任与功能的逐渐转移,在社会中的地位也日益衰落,而企业逐渐替代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元。由此确定了企业的性质,不是一个单纯的营利机构,必须为社会的正常运行提供功能与价值,必须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承担责任,及对员工和社会影响承担责任。企业在经济领域从事的活动,但其影响会延伸到社会领域,企业必须对这些影响,以及可能的后果承担责任。这就是德鲁克所说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
我们从企业成员也就是员工的角度来看,企业雇用的不是抽象的劳动力,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富有个性的人,每个人都有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他们需要恋爱、要结婚、维系家庭。虽然人才的流动越来越频繁,总的来说,大部分企业成员的青春年华和职业生涯,会在各个企业及各类机构中度过,最后走向衰老和死亡。企业必须为他们的生存和发展,乃至精彩人生的创造承担责任,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责任。而在现实中,很多中小企业负责人由于缺乏对企业性质的正确认识,不愿意培养自己的员工,担心培养之后人员会的流动,这就是社会面中小企业人才的匮乏的根本原因。
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在家庭社会条件下,关于人生存和发展,都由家庭共同体来承担,并发展出了一套完整制度与伦理规则,如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等,体现在朱子家训、弟子规、论语、增广贤文等著作中,古代从孩童蒙学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进入产业社会以后,这部分社会责任自然要落在企业及各类机构身上。作为产业社会的基本单元,企业如果不稳定,或者不愿意承担这方面的责任,诸如收入保障、就业保障、劳动保护、转职与离职的补偿、安全退养、教育与培训、道德教化、社会身份与地位等等,那么整个社会也不会稳定。
我到企业或者学校做交流,经常问学员们一个问题:你每周一开始工作的时候,快乐吗?不管是企业负责人、高级管理子和还是普通职业人,绝大部分人面对工作心情是焦灼不安的,甚至有了周一综合症的说法。同时我们也看到的是整个产业社会也充满了动荡与不安,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2.5年,意味着一个员工进入一家企业,需要花半年的时间入行,再花一年时间成为行家里手,接下来就该操心自己下一份工作在哪里了。而日本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为12年,很多人以为是因为日本人的工匠精神、重视家庭传承以及具有战略思维,其实都没有抓住本质。差异的本质还是从成立企业开始,对企业的性质认知的差异,日本对企业的基本定义:筹划某种事业并长期经营。
对企业性质认知的区别,带来结果的巨大差异
总结一下:企业界一切的动荡和不安,源头都在于我们对企业性质的误读和不理解,人为把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分割开来,强调企业的目的就是利润最大化,来减免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环境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获取与使用上的社会责任。我想给广大中小企业,分享和解读包老师的关于企业及其管理的系统理论体系,目的就在于升级企业家、管理层的对企业及其管理系统的认知,以提高中小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和确定性,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