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是指事物经过或者从事后,留下可察觉的形影或印迹。在部分基层出现这样的现象,干部履行职责后,有意识地留下痕迹,有的甚至没履职,要么履职不到位,却在资料上做“做文章”,让痕迹材料完美无缺。倘若确实完成了任务,实现了既定目标,痕迹资料是真实的成效反映。但若工作不实干,不讲求取得实效,而“制造”资料充当政绩,则是典型的“痕迹主义”,把痕迹当作“政绩”。
基层“痕迹主义”现象,实质是形式主义。毋庸置疑,要履行好职责,离不开实干;要推动发展,离不开实干;要让群众得到实惠,更离不开实干。总而言之,一切工作都需要实干。不勤政务实,一切都是空谈。堆砌的资料再多,也代替不了实干,汇报材料再“天花乱坠”,也形不成实在的成绩。光注重痕迹材料,缺失重要的内容支撑,完成不了组织的重托,实现不了任务目标。最终让好政策沉不到底,惠民举措卡在“最后一公里”。
基层“痕迹主义”现象,是懒政的具体表现。对任何工作任务,都需要脚踏实地,方有完成的可能。而任务工作成绩,都是一锤一凿得来的。有的干部责任心不强,履职没干劲,干事没闯劲,困难面前没拼劲,遇到困难没韧劲。要么蜻蜓点水随意做一下,要么三分热情之后偃旗息鼓,要么退避绕道不当正面。不管任务落实得好不好,社会群众满意不满意,一副慵懒散的工作状态。却刻意把痕迹材料准备得像模像样,以备在上级面前“瞒天过海”,侥幸“过关”。
基层“痕迹主义”现象,是迎检的“衍生物”。俗话说,上级千根线,基层一针穿。基层是各项政策的落脚点,既要组织实施,又要面对群众沟通协调,面临方方面面的压力,把各项工作都干好,确实不易。为督促落实,检验政策施行成效,基层接受检查异常繁重。这种情形之下,少数干部产生取巧心理,花小力气做痕迹材料,省大精力干重难点事项。有的甚至专人负责“造材料”,搞痕迹材料形成套路。
工作干没干,材料需完善;干得好不好,材料不可少。上级的检查督促,查看痕迹材料是必备程序。很大程度上,有相应的材料支撑,则说明做了相应事情,若连支撑材料也没有,只凭“口报鲤鱼三百斤”,自然不能让查检组信服。由此一来,痕迹材料成为必备,让痕迹材料为政绩说话,成为基层干部干事的凭证。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消除基层“痕迹主义”,既要教育引导好干部,树立实干为先的理念,在组织面前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又要改变督促查检方式,在尽量减小基层业务负担下,不以材料论“英雄”,多些不打招呼督查,多些实地现场督查,多听取当地民众反映。由此,方可防范只重材料的形式主义,又让查检能够查实查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