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生活常识

不知羞耻的人是什么心理(不知羞耻为何物)

阅读:(100)     2024-07-15 11:45:11


校园里出现的一幕幕令人不耻的不雅行为,暴露出现代青年学生不知羞耻的一面。

不知羞耻的人,并不是真的不知道羞耻,而是不要羞耻,他知道羞耻却不放在心上。假如一个人真的不知道羞耻为何物,那么他做了一件“羞耻”的事,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真诚”“质朴”;尽管这“真诚”“质朴”会遭到世人的非议与指责。而一个人知道羞耻却还要做羞耻之事,那他一定有所图、有所求,这所图所求之事必定不高尚、不光明,大多的时候是为了满足他无法遏制的欲望。一个被欲望控制的人是不会有羞耻之心的,尽管他知道世人公认的羞耻标准。

孟子讲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四心是天生具备的,即使不是天生的,后天的教化也会让人产生四心。所以不知羞耻为何物的人是不可能存在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教育的普及让人在未成年之时便有了四心。但具备四心是一回事,由四心而产生四德是另一回事。“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也只是说羞恶之心可以产生义之德。但羞恶之心不必然产生义之德。由羞辱之心到义之德,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这段距离上,人首先要摆脱的是欲望的控制;即使不能摆脱欲望的控制,也要遏制欲望的膨胀。因为无节制的欲望的膨胀的边界就是恶。欲望的膨胀可以让人丧失本心,那些不要羞耻的的人就是丧失了本心的人。

羞耻之心可以不要,可以想见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在欲望的支配下都可以不要,这是非常可怕的。我们的教育应该强化四心,进而促使人由四心产生四德。但现实是严峻的,我们的教育并没有强化人之四心,更没有促进人之四心向人之四德转化。我们的教育强化的是人的功利之心,我们所谓的教学质量其实是考试成绩,而不是人的健康全面发展;而所谓的考试成绩其实是考试分数,而不是学科素养;而所谓的考试分数其实是分数背后对应的区域位次。我们的教育鼓励学生向靠前的位次努力,就是鼓励学生考高分。于是学习的目标便变成了考高分,若不考试学习便失去了动力和意义。学生的学习便这样被功利之心裹挟,教学便被考试妥协,学校便被分数和位次裹挟。一切都朝着人的本心的相反的方向努力前进。这个时候我们再要求学生要有羞耻之心,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不是晚了吗?学生做不要羞耻、不辨是非、不懂辞让之事不就很常见了吗?

教育如此社会便会如此。社会上道德滑坡、人情冷漠不能说全是教育的事,但肯定是人的事,是人的事就与教育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校园里曝光出来的不要羞耻之事,肯定会关乎将来的社会风气,这是我们特别应该警惕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都是明确的。教育的方向必须要正,不能再偏了。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大拿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