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生活常识

龙字的演变(龙字产生的场景与演变)

阅读:(100)     2024-09-03 08:16:08


  龙,象形字,繁体字写作龍,读作lóng。甲骨文字形,似一个头戴王冠、长着胡须、身体弯曲的生物,实为闪电的影子。龙字读音就来自雷声。


  《说文解字》这样描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正是对变幻莫测的闪电的生动描绘。古人认为,龙是天神,时隐时现,可大可小,能短能长,春天的时候就升到天上行云布雨,秋天的时候就潜入深渊之中。


  龙字,从甲骨文开始就具有天神的形象,有王冠、大嘴朝下,身体如闪电弯曲。远古时期,人们对大自然不甚了解,对很多自然现象感到困惑,甚至感到恐惧。比如,关于天下雨时闪电雷鸣,人们以为,那形状变幻莫测的闪光是随时变化身形的天神,各种雷鸣则是该天神在吼叫。人们把闪电当成一种可以呼风唤雨的天神,并以闪电的形象想象成一种天神,给闪电加上有一张大嘴的样子,用文字记录下来,就写作龍。


  龙字金文进一步赋予神化,增加了眼睛、嘴巴,王冠的样子更加明显。秦小篆继承金文字形,王冠和龙头、龙嘴与龙身分开,变成左右结构,隶变后,楷书写作龍,简化字是草书楷化省去左半边,写作龙。


  简化字龙,笔画变少了,但与龙字最初的字义失去了联系,让人很难想象龙字本义是雷雨时的闪电的样子和打雷的声音。

  除去神秘的成分,华夏先民所说的龙,正是雷电。在原始农业阶段,人们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就会有好的收成。否则,不是洪涝,就是干旱。洪灾和旱灾都造成庄稼欠收甚至绝收,导致人们饿死、淹死。于是,人们就开始给龙修庙,也就是龙王庙,经常祭拜,祈求龙王保佑五谷丰登。还形成了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每年二月二这一天,人们都要去龙王庙祭拜祈福。


  龙图腾崇拜源自原始农业。春种秋收离不开适量的雨水。龙字,源自雷雨的闪电和雷声,演化为人们崇拜的对象。人们希望通过祭祀让龙神高兴,这样龙就给自己带来风调雨顺的也年景。这是华夏先民龙崇拜的根源。

  随着农业社会的不断完善,龙崇拜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文化象征。于是,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

  远古人把龙作为天神,并通过天文观察,把天空分为二十八星宿,按东西南北各七宿。南方七宿取名“朱雀”,北方七宿取名“玄武”,东方七宿取名“青龙”,西方七宿取名“白虎”。


  青龙七宿,指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想象将之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有活灵活现的龙形星群。同时,按阴阳五行给五方配色,东方的代表色是青色,所以称之为青龙。

  位于东方的青龙七宿,春季出现在东方天空,夏季运行在南方天空,秋季运行至西方天空,冬天则隐没在地平线下,称为春东升、夏南行、秋西落、冬北隐。每年农历二月初前后,青龙七宿开始从东方升起,最先露出地平线的是龙角上两颗“龙角星”,远远望去,就像一条伏卧于田野中的巨龙缓缓地抬起了头。于是,人们便总结出了“二月二,龙抬头”的农谚。

  古人总结出的日月星辰这些天象的运行规律和特点,最先用于农事安排,后来广泛地应用到军事、政治和占卜当中,甚至将个人命运也与之相关联,发展成了一套系统的天人感应“星象”理论。

  风雨雷电和星象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古人对这些自然现象感到神奇,便把这些现象具象为各种自然神,比如龙王、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等。出于对龙的崇拜,在新石器时代就创造出了很多形象,并在部落首领的墓穴中陪葬在部落首领的身边,成为保护神。经过一万年以上的演变,龙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的共同的图腾。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大拿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