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是古时中国人对九州岛现在福冈县一带的人的称呼(出土文物有“汉倭奴国王印”现存福冈县),因见当地人矮小故称之为倭。至少在西汉时期以九州为代表的日本人被称之为倭奴(就像称呼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一样),称之为奴确实有鄙视其不开化的意思。至唐武则天时期,倭人略知文明,认为倭字不雅,以日出大海之地为名即日本,向女皇武则天请求更改国号,被朝廷恩准。日本之名号自此始。大明中叶,由于日本处于南北朝时期,持明院统(后深草上皇一系)最终通过各种手段将大觉寺统(龟山天皇一系)打败,使得产生很多落魄武士,又因战乱频仍,流民众多,故此结伙出海抢劫,形成了海盗和盗匪,因国人惯称日本人为倭,故倭人为盗寇,称其为倭寇。
“倭寇”一词成了古代日本海盗的称呼,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后汉书》中。东汉初年,日本列岛上的一些海盗经常侵扰中国沿海地区,因此被称为“倭寇”。到了明朝时期,倭患加剧,倭寇成为了明朝沿海地区最大的威胁之一。特别是13世纪至16世纪期间,以日本为基地,活跃于朝鲜半岛及中国大陆沿岸的海盗集团。因此,“倭寇”中的“倭”字指的是日本。
《明太祖宝训》卷六十九载,洪武二十八年(1395 年),朱元璋曾对琉球国使者说:“朕闻琉球自古为中国外藩,……令使者转达其王,朕体天心,为尔兴兵诛之。”又云:“朕若征日本,汝国为先锋。”当时琉球即臣服中国,可见明朝已经视琉球为自己的属国。而琉球和倭寇是勾结在一起的,在倭寇进攻朝鲜时,琉球曾出兵援助;倭寇骚扰中国沿海时,琉球人也参与其中。所以中国人才会把日本人称为“倭寇”。洪武三十一年(1398 年),琉球国中山王派遣王子向明朝进贡,并请求册封。明太祖回绝琉球王说:“琉球国虽臣于中国,未赐印绶,难以称呼。故特命尔国铸造印来朝,朕即赐之。”在此之前,倭寇多次侵扰海上边境,但明太祖都没有采取过什么措施。到琉球国进贡并请求册封时,明太祖却想出兵征讨倭寇。说明此时的明朝已经能把琉球和倭寇区别对待了,琉球人不是倭寇,而是自己的属民。自此,明朝开始积极抵御倭寇侵扰,并和日本有过多次交战。
同时,据历史学家考证,倭寇的形成与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12 世纪末至 13 世纪初,日本处于镰仓幕府的统治之下,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各地大名为了争夺权力和土地不断发生战事。同时,日本国内的土地兼并日益加剧,很多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成为流民,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出海进行抢掠和贸易。另一方面,当时的中国处于南宋时期,国力衰弱,政权腐败,特别是在 13 世纪中叶宋朝被元朝灭亡后,元朝为了防止南宋遗民反抗,在东南沿海地区实行了极其严格的海禁政策,使得正常的海外贸易受到极大的限制。个别从事贸易的中国商人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不得不采取武装走私的方式,与日本海盗勾结,共同抢掠中国沿海地区。并且明朝时期的倭寇主要是日本人,有历史资料、朝鲜和日本的记载为证。
又因倭寇的行为严重破坏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以掠夺财物和人口为目的,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财产损失。在16世纪日本丰臣秀吉对朝鲜半岛出兵、以及中国的抗日战争里,对中朝两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中朝两国的人民都称呼侵略的日本军为“倭寇”。而在往后的恨日排日风潮中,倭寇更成为敌视日本人的用语,通常也带有贬义和鄙视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