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忠报国:精忠报国的岳飞
岳飞是南宋名将。岳飞小时候家里很穷,他的母亲常常树枝在沙土上教他写字,并鼓励他好好锻炼身体。岳飞勤奋好学,并炼了一身好武艺,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常常攻打中原。母亲问岳飞“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母亲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临行前,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岳飞每战必胜,立了很多功劳,因为英勇善战,很快成了元帅,岳飞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英勇的抗金军队“岳家军”,他的军队有着“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声誉。百姓们为了感谢岳飞的功德,建了岳飞祠,并塑了他的像放在祠内,早晚对他礼拜。岳飞的母亲姚太夫人,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在国家危亡之际,励子从戎,精忠报国,被传为佳话,世尊贤母。
2.投笔从戎:
东汉初年,有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名叫班超。他从小就很用功,家里很穷,他就靠帮官府抄写公文勉强过日子。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正在抄写公文的时候,写了一会突然间站起来,将笔狠狠地扔到地上,并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白白地消耗一生呢!"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的外交事业做出伟大的贡献。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从那以后,班超就扔掉了手中的笔参了军,班超一到军旅之中,就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才能。由于他作战非常勇敢,立下许多战功,很快就被封了官。接着,他向朝廷建议和西域各国互通来往,便于可以共同对付匈奴。后来朝廷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能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班超一生和五十多个国家和平建交,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后被封为定远侯。人们便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用来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3.房谋杜断:《新唐书·杜如晦传》:“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两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济谋,以佐佑帝。”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身边贤才良将无数,房玄龄和杜如晦就是其中的两位,这个成语说的正是他们二人的故事。
房玄龄出身官宦之家,精通诗书文章,十八岁便参加科考,后考中进士。之后李渊起兵反隋,房玄龄就投靠在李世民麾下,数次陪同李世民出征,为他出谋划策,他的才智连李世民的父亲都十分欣赏。因为房玄龄善于谋划,慧眼识才,所以深受唐太宗信任。据说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讨伐各地叛乱,每平定一方土地,其他将领都急着争抢、搜刮古玩珍品,只有房玄龄到处寻求有志之士,私下里与他们结交并邀请他们入府做幕僚。他为唐太宗招揽过无数贤才,甚至连杜如晦都是经过房玄龄的举荐,才得以受到唐太宗的重用。
杜如晦少年英才,机敏善断,与房玄龄同心同德,共同辅佐唐太宗开创唐朝盛世。唐太宗建立文学馆时,杜如晦在馆中任职位列文学馆十八学士之首,非常的有才华、有能力。后来杜如晦因病去世时,年仅四十六岁,唐太宗为此伤心不已。许多年之后,唐太宗还是常常想起杜如晦,每次到了他忌日的这一天,也总会派官员前往杜如晦的家中慰问。
房玄龄和杜如晦同朝为相,房玄龄擅长出主意但有些优柔寡断,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却不善谋略。所以每次遇事,房玄龄总能给出许多解决方法,而杜如晦总能对这些主意加以分析,选择最合适的一个供唐太宗采用。两人相知相惜,齐心协力,共同辅佐帝王,因此人称“房谋杜断”,比喻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后世以两人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好了,三个经典故事就介绍完了,建议收藏这些历史故事,与孩子一起品味典故背后承载的历史,传承中华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