涞水县,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偏西,太行山东麓北端。涞水县东南部为拒马河冲积平原,西北部为太行山脉东北段,东界涿州、高碑店,南与定兴、易县为邻,西与涞源、涿鹿、蔚县交界,北与北京市门头沟区、房山区相接。
历史沿革
涞水白汉代建县,迄今已二千一百多年,上溯历史,则源远流长。县北部边界距五十多万年前北京猿人的故乡周口店仅二十多公里。据已发现的古遗物、遗址考证,早在四千年前至一万年的新石器时代,涞水的拒马河流域就已有了人类生存。
据古籍记载,古时今河北省北部称北幽陵,涞水为北幽陵域。帝喾制九州后至唐尧时,涞水属冀州。虞舜定十二州,涞水属幽州。夏复属冀州。商复属幽州。西周初(约公元前11世纪),周灭商后,封召公爽于北燕为候国,建都于蓟(今北京西南附近),涞水即属幽州燕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一公元前221年),燕国因内乱,一度被齐国攻占。后燕昭王从郭隗之议,招贤纳士,赶出齐军,收复失地,重划燕国疆界,涞水仍属燕国。此时,今北关村北拒马河周城湾即建起土城一座,称遒城。
秦(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7年)统一中国后,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行政区划推行那县制,划全国为三十六郡,涞水为广阳郡属地。
西汉(公元前206年一一公元24年)王朝建立后,承袭泰颁,并大封王侯,实行郡国并行制。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涿郡(郡治在今涿州市)并置涿、遒二十九县属之。遒县即今涞水县,县治在今北关,县辖境约是今境山前及定兴县北部地区。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封遒为侯国。新莽(公元9一23年)改道为遒屏,莽败后复为遒县。
东汉(公元25一—220年)封遒为候国,屈幽州刺史部涿郡。
三国(公元220一265年)魏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沶那改为范阳郡,遒即属幽州范阳郡。
西晋(元公265一316年)秦始元年(公元265年),改范阳郡为范阳国,遒县即属幽州范阳国。
东晋、十六国时(公元317一420年)幽州、范阴曾先后为赵、前燕、前秦、后燕四国之地,遒县亦从属之。
北魏(公元420一550年)统一北方后,太延五年(公元439年)范阳国复为范阳郡。遒县治迁今址,仍屈幽州范阳郡。
北齐(公元550-577年)遒县属东北道行台范阳郡。
北周(公元557一581年)遒县属幽州都总管府范阳都。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遒县废并入涿县。
隋(公元581一618年)统一南北朝后,政区实行州、郡两级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制。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废范阳郡,于遒县更置范阳县(原范阳县在今定兴县内,改为遒县),直属幽州。开皇六年(公元986年)改名固安县,八年废。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又改名永阳县。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因与永州永阳县重名,又以涞水(即拒马河)所经,改名为涞水县,仍属幽州。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幽州为涿郡,易州为上谷郡,涞水即改屈上谷郡。
唐(公元618年—907年)改郡为州,上谷郡改为易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为上谷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易州,涞水县皆从属之。此前,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曾析五回县(今易县地)地置板域县,县治在今山后板城,天宝后废。
五代时期(公元907一960年),藩镇割据,判服无常,我国北部中原地区先后建立后梁(公元307一923年)、后店(公元923-936年)、后晋(公元936-947年)、后汉(公元947-955年)、后周(公元955一960年)五个割据政权,涞水始终属易州。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石敬塘制燕云十六州与契丹,涞水县拒马河以东地区被契丹所侵。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辽军大举入侵,易州、沫水相继失陷。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收复易州、涞水,即归属后周,涞水仍属易州管辖。
北宋(公元960年一1127年)初,沫水归宋,仍屈易州。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涞水被辽攻占。端拱二年(公元989年),易州陷入辽。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以易水、白沟河为界,北为辽国,南为宋国,从此涞水即入辽。
辽(公元947一1124年)设南京道,泳水属南京道易州。
金(1115-1232年)初,企军在宋军配合下攻辽(公元1122年)取得燕京,按照约定的条件,金朝将燕京六州分给宋朝,宋即在燕京置燕山府路,升易州为遂武都,泳水即属末燕山府路遂武郡。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兵南下,大败宋军,燕京六州即归金朝。涞水县属中都路易州。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析泳水、范阳县地立定兴县,将冰水县大卫、石柱二社划归定兴县。涞水辖区缩为今山前范围。
元(公元1271一1368)朝建立后,沫水属大都路易州。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属保定路易州。于时,原属易州所辖黄庄寺以北的山区划归涞水具。从此,涑水县辖区扩到山后。
明(公元1368-1614年)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设中书省,改路为府,涞水县属北平行中书省保定府易州。洪武九年改北平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永乐十九年(公元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改布政使司为北直隶,沫水即属北直隶易州。
清(公元1644一1911年)行,洣水县属直隶省保定府易州。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易州以西陵所在升为直隶州,涞水仍属易州。
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初,行政区划沿清制。民国二年(1913年)撤府、州,改为省、道、县,泳水县屈直隶省范阳道。民国三年(1914年),改范阳道为保定道。民同十七年(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撤道级行政区划,沫水县即直属河北省。1937年3月,全省划十七个行政督察区。涞水县属第二督察区。
1937年7月7日,抗目战争全面爆发。9月19口,日军攻陷洣水城。城关附近一些村庄相继为口伪古缅。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挺进华北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1938年1月15日,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即选区入民政府)建立。同时,边区在平西设立平西抗日想据地。同年3月,平西根据地把涞水、房山、涿县划为房涞涿联合县,县政府先后驻马水、蓬头、桑园润和紫石口村。当时联合县辖原涞水七区(板城区)涿县六区(三坡区)和房山五区。
同年12月房涞涿联合县改为涞涿县,房山五区划出。
1939年3月,边区在平西成立平西专区。同年6月,专区在郭各庄设立涞涿办事处,辖涞水由前和添具西部地区。来涿县和涞涿办事处均属平西专区。
1940年6月,涞涿办事处改建为涞涿县,辖六个区,其中一区(虎过庄一龙安)、二区(娄村一车厂)、三区(龙泉一石亭)、六区(北七山一洛平)在涞水境内。同年9月原涞涿县(山区)改为涞水县,辖五个区;一区板城,二区泡尔上,三区北峪店,四区桑园涧,五区刘家河。同年,平西专区改为北岳第六专区,涞水县和辣涿县均属北岳区第六专区。
1941年宣、涿、怀联合具的一、二、三、六区划1洣水县管辖,改为涞水第六区、第七区。同年6月,涞涿县改建为房涞涿县,共辖九个区,其中三个区在涞水县范围。
1943年6月,定易洣联合县建立,沫水县高易铁路以南地区划归定易涞县管辖,为定易涞第六区。定易涞属北岳区第三专区。
1944年6月,边委会将专区序号再次进行调整。北岳区设六个专区,涞水、涞涿属北岳区十一专区。
1944年10月,房泳涿分建。泳县铁路以四和泳水山前北部及东部划为涿县,属冀察十一专区;县城以西洛平、水阳、文山、娄村和水北、润头一带划归龙华县,属冀察区一专区。
1945年8月15日,日水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障,抗日战争结束。8月30日,沫水县城解放。同年11月,恢复沫水原建置,属察哈尔省十一专区。
1946年3月,涞水县政府由汤家庄(山区)迁到县城。同时定易涞县改为定兴县,掀消龙华县,其所辖涞水部分地区划回涞水、涿县所辖涞水地区划回涞水,将涞水原六、七区划回涿鹿具,基本恢复原辖区。于时,涞水县属察哈尔省四专区。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全面进攻,内战爆发。同年10月17日,涞水县城被国民党军侵古,县政府又向山区转移,迁回汤家庄。
1947年1月,洣水山前再次与泳县合并,重新组织洣泳县;高易铁路以南仍归定兴县。涞水、涞涿县均属察哈尔省七专区。同年5月将易县南城寺,紫荆关区划归涨水六区、七区。同年11月,察哈尔省撤消,专区进行调整,涞水、涞涿均属北岳三专区,定兴属北岳区五专区。
1948年8月19日,洣水县城解放。
1949年1月重建察哈尔省,原北岳三专区改为平西专区,涞水、涞涿属之。原北岳五专区改为易水专区,定兴县属之。
1949年7月,恢复河北省建制。
1949年8月8口,涞水县政府由山后板城迁回县城。11日撤消涞涿县,恢复原涞水县建制和辖区(包括原涿县三坡区),属河北省保定专区。建国后,全县设六个区,共辖362个行政村。1958年10月实行开县,冰水县建制撤消,所辖山前三个区(城关、永阳、石亭)并人涿县(县治在高碑店),山后三个区(白涧、镇厂、大河南)并人易县。
1961年原沫水大河南区北部三十个村划1涿鹿县,南部(今其中口乡)并入白涧区。
1962年1月,恢复沫水县建制,仍属保定专区,1970年8月保定专区改称保定地区,涞水县仍属之。
1994年,保定地、市合并后,涞水属保定市。
行政区划
民国38年(公元1949年)8月正式恢复沫水县建制,下设9个区全县共计302个村。
1950年1月,将原来的9个区改建为8个区全县共计302个村。
1950年6月,将原8个区改建为6个区.
1953年6月,全县划为95个乡,由原6个区分管:
一区分管15个乡,即永富(富位)、南汝河、高堡(北高洛)、胡家庄、下庄、西义安、东王庄、南瓦宅、杨家台、南王庄、城关、南义安、栗村、李皇甫、东租。
二区分管12个乡,即永阳、南北庄、司徒、台头、东明义、冀家沟、南秋兰、北秋兰、牛各庄、垒子、洛平、车亭。
三区分管19个乡,即石亭、祖各庄、魏村、北庄、安阳、渐村、木井、包家坟、北龙泉、八里庄、义和庄、虎过庄、王各庄、龙安、色树、娄村、太平庄、长安庄、西营房。
四区分管17个乡,即马各庄、罗府窖、下庄、刘家河、勾各庄、紫石口、河西、峨峪、山南、北龙门、罗古台、南湖、柏林城、岭南台、庄里、北边桥、黄峪铺。
五区分管17个乡,即板城、上安北、李各庄、河东、六顺、黑儿口、上港、沙岭西、岭东、野孤、偏道子、蛟龙口、汤家庄、蓬头、万泉庄、小峰口、黄土台。六区分管15个乡,即交界口、东河山、金水口、下明峪、大河南、木家庄、皮罗、大峪口、曹家湾子、台峪、刘家蓬、定乐安、蟒石口、其中、南款。
1956年,将原95个乡合并为35个乡,每个乡成立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3月,合并为21个乡,实行政社合一,乡长为社长。1958年8月成立人民公社,原来六个区成立7个公社,即城关公社、西义安公社、永阳公社、石亭公社、白涧公社、镇厂公社、大河南公社。
原来35个乡改为35个管理区。
1962年恢复建制后,区划进行了调整,撤销山前3个区(域关、石亭、永阳)和山区的大河南区。保留白涧、镇厂2个区。原来的管理区调划为26个公社。
1984年将社改乡。原以村为单位的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当时全县共2区、1镇、25个乡、284个行政村。
1989年12月,全县行政区划共2区、1镇、25个乡、284个行政村。
1993年,涞水县调整行政区划,设7个镇,8个乡,辖284个行政村。
1993年7月,永阳乡与洛平乡合并建永阳镇。北义安乡、西义安乡合并为义安镇。合并水北乡部分村和义和庄乡,改制石亭镇。
赵各庄乡与原李各庄乡、蓬头乡部分村合并建赵各庄镇。镇厂区撤区,改设九龙镇。合并都衙乡和紫石口乡建三坡镇。龙门口乡与偏道子乡合并,改为龙门乡。
2013年12月12日,撤销宋各庄乡,设立一渡镇。
2017年3月,撤销涞水县明义乡,设立明义镇。撤销涞水县王村乡,设立王村镇。撤销涞水县娄村满族乡,设立娄村镇。
2021年,涞水县撤销东文山乡,设立东文山镇。
2022年10月,涞水县辖1个城区办、12个镇、3个乡:城区社区管理办公室、涞水镇、永阳镇、义安镇、石亭镇、赵各庄镇、九龙镇、三坡镇、一渡镇、明义镇、王村镇、娄村镇、东文山镇、其中口乡、龙门乡、胡家庄乡。